7月8日,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当地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古建筑节能文化课堂。队员们化身“建筑小博士”,通过生动讲解与趣味实验,带领孩子们探索古建筑中的科学智慧,在童心中播撒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种子。
萌趣讲解引好奇,古建智慧入童心
“小朋友们,猜猜为什么古建筑的窗户都小小的呀?”课堂一开始,队员刘晓晓像讲故事一样抛出问题。当听到小窗户是给房子戴“遮阳帽”,能挡住火辣辣的阳光,还能像“安全小卫士”一样防坏人时,孩子们立刻来了兴致,纷纷举手模仿小窗户开合的动作。
讲到厚墙时,刘晓晓用棉花糖和薄饼干比喻厚墙与薄墙,“厚墙就像厚厚的棉花糖,夏天把热气宝宝挡在外面,冬天把温暖宝宝留在家里!”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说到天井,队员模仿热空气“呼呼”上升的样子,“天井是房子的小鼻子,能帮房子呼吸,把热空气呼出去!”小朋友们也跟着摇头晃脑,模仿空气流动的样子,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趣味实验欢乐多,科学原理轻松懂
实验室里,“神奇的隔热墙”实验让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队员们将热水倒入杯中,随后用厚纸板、泡沫板和锡纸分别包裹杯子。“我猜锡纸最厉害!”“我觉得泡沫板才是‘保温冠军’!” 孩子们争论不休。当温度计显示泡沫板包裹的杯子温度最高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原来厚一点、软乎乎的材料保温效果更好!”8岁的乐乐兴奋地跳起来,拉着旁边小伙伴分享发现。
“会呼吸的天井”实验更是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队员们用透明盒子模拟房屋,点燃线香制造烟雾,当热空气带着烟雾从“天井”排出,形成空气流动时,小朋友们围在实验装置旁,眼睛瞪得圆圆的,嘴里不停发出“哇塞”的惊叹。有个小朋友还主动说:“我回家要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家的窗户也要这样设计!”


寓教于乐传知识,童心筑梦向未来
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手工区,孩子们变身“小小建筑师”,专注的神情中透着对创造的渴望。他们将纸杯有序堆叠,一层又一层,精心搭建起坚固的墙体;用吸管巧妙插入“墙体”,模拟出古朴雅致的天井;拿起彩纸,小心翼翼地为屋顶增添绚丽色彩,仿佛在绘制心中最美的家园。“我的房子有三个‘大鼻子’,肯定特别凉快!”“我给屋顶装了太阳能板,这样就不用交电费啦!”小朋友们一边制作,一边热烈地分享着自己天马行空的节能创意,清脆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
成果展示环节,孩子们纷纷站到台前,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我的房子用锡纸当隔热墙,天井大大的,还能收集雨水!” 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指着自己的作品,声音洪亮,眼里满是骄傲。队员们蹲下身来,从专业角度耐心点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让小房子更节能。他们时而指着“墙体”讲解保温原理,时而对着“太阳能板”阐述能源转化知识。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频频点头,不时提出新奇的想法,创意与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点亮了整个课堂。


“原来老房子里藏着这么多秘密!”课程结束后,小朋友们捧着自己的作品,眼中满是不舍。此次专业特色课堂不仅让小朋友们了解到赣州古建筑的魅力与节能智慧,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探索与节能环保的种子。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表示,未来将继续创新实践形式,让专业知识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乡村课堂,助力乡村文化与教育振兴。
(文/范斌、周亚伦 图/萧钰泽、王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