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破晓时分,晨光微露,我院“三下乡”实践队员们身着靛蓝镶边的客家采茶服饰,背着竹篓、踏着晨露,奔赴园村茶园,开启了一场集劳动体验、理论学习、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茶文化实践之旅。在采茶制茶的指尖劳作里,感悟劳动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茶园劳动淬初心,指尖体悟劳动美
清晨5点,茶园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嫩绿的茶树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露珠顺着叶尖滑落,浸润着松软的泥土。队员们围在茶农身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示范动作:“一芽一叶,轻捏快提,既要保证茶叶完整,又不能损伤茶树嫩芽”,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千锤百炼的功夫。大家分散在茶树间,指尖在茶枝间反复起落,烈日渐升,汗水浸湿衣衫,背篓里的茶芽也渐渐堆成小丘。“原来每一杯茶背后,都是茶农日复一日的弯腰劳作”,队员张佳悦擦着额头的汗感慨,“这不仅是采摘,更是和自然对话的过程。”
制茶间里,杀青锅中热气蒸腾,“上犹绿茶制作技艺”县级非遗性传承人陈开敏正耐心地示范杀青技巧:“火候要稳,茶叶在锅里快速翻炒,才能锁住清香。”此时,学院党委副书记温子恒也加入其中,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跃跃欲试,双手在锅中有节奏地翻动,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眼神中满是专注。茶叶在高温下蜷缩、变色,独特的茶香愈发浓郁,队员们兴奋地交流着:“原来这就是茶叶蜕变的神奇时刻!”
当亲手制作的茶叶完成,队员们迫不及待地现场冲泡。热水注入茶杯,茶叶在水中舒展,袅袅茶香四溢。大家围坐在一起,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茶里有阳光、有露水,还有咱们的辛勤汗水!”队员萧钰泽笑着说。




茶席漫话红色史,一杯清茶映初心
正午的制茶坊里,茶香与笑声交织,校党委副书记徐志峰的到来让茶席瞬间变成“红色课堂”。他指着远处的山路说,“这片土地上,茶叶曾是革命的‘通行证’。1932年,红军伤员就藏在这茶山的溶洞里。茶农们白天送茶,夜里借着月光沿古道送药,竹篓里的茶叶下面,藏着救命的盐巴和纱布。”徐志峰轻抚着八仙桌上的木纹,“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里专门记录了客家‘进门先敬茶’的习俗,这可不是简单的礼仪。当年红军就是坐在这样的茶桌边,听百姓讲真话、诉实情,才摸清了农村的底数。”他端起茶杯与队员们共饮:“这茶汤里,漂着军民鱼水情的影子啊。”
队员周亚伦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停顿在“茶盐古道”四个字上:“原来我们踩的山路,曾是革命的生命线;我们炒的茶叶,曾见证过信仰的力量。”最后,徐志峰寄语队员们,“你们不仅要做文化的体验者,更要做传播者、建设者。在茶香四溢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将所见所学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茶农细说振兴路,枝叶间藏发展密码
“十年前,园村茶还藏在深山里,村民守着好茶却愁销路。后来靠‘精准扶贫’政策支持,村里修了路、通了网,驻村干部还教我们开网店,搞‘电商直播’,现在一斤好茶能多卖几十块!”午后的茶农家小院里,65岁的茶农钟大爷端着队员们亲手制做的绿茶,讲述从“种茶靠天收,卖茶靠肩挑”到“合作社统一管理、电商平台直达全国”的转变。
谈及园村的发展,陈开敏说道:“从前种茶只卖鲜叶,现在搞茶旅融合,我们把茶山变成‘三课堂’——劳动教育体验采茶,非遗教学客家炒茶,研学调研生态循环。去年接待游客五万多人,旅游收入反哺茶产业升级,这是个良性循环。”
队员们的灵感在茶香中迸发,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发起“我为上犹茶代言”行动——有人设计“古道茶韵”文创包装,有人策划“茶农一天”短视频系列,队员刘晓晓更是当场开启直播带货。“不是我们带火了上犹绿茶,是这茶本身就藏着太多故事。”队员们在实践日志里达成共识。


暮色中的茶园渐归宁静,杀青锅的余热还在蒸腾。这场茶文化实践,让队员们在劳动中感悟奋斗,在历史中追寻初心,在思考中辨明方向。这片茶山教给他们的是:茶苗扎根泥土,是为了向上生长;青春扎根大地,方能看见远方。
(文/张佳悦、萧钰泽 图/周志鹏、伍鸿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