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探寻非遗魅力 传承客家文化】我院“三下乡”开启园村非遗传承实践之旅

【来源:【探寻非遗魅力 传承客家文化】我院“三下乡”开启园村非遗传承实践之旅 | 发布日期:2025-07-08 】

7月6日,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园村非遗街竹编馆、客家服饰工坊等特色场所,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手工传承与实践之旅。队员们通过制作竹编工艺品、客家服饰走秀等活动,深度感受客家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青春之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巧手编织竹间韵,匠心传承非遗情

走进园村非遗街竹编馆,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特有的清香,整齐摆放的竹条、竹篾和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在非遗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开始了竹编制作之旅。从劈竹、破篾到编织,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挑战。“竹篾要粗细均匀,编织时手法要稳。”传承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队员们全神贯注,尝试劈竹破篾,刀锋与竹子摩擦声此起彼伏。起初,竹篾断裂、编织松散等状况频出,但大家毫不气馁。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一只小巧的竹船、一把精致的竹扇逐渐成形。“每一道弯折、每一次穿插,都藏着匠人的岁月沉淀,这不仅是手工,更是文化的延续。” 队员周小璐捧着自己的作品,眼中满是自豪。

除了竹编,漆扇制作也让队员们大开眼界。从扇骨制作到上漆、绘画,复杂的工艺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精妙绝伦,“这哪是扇子,分明是流动的艺术!”队员刘晓晓惊呼。

霓裳雅韵展风采,红歌唱响爱国情

夜幕降临,乡村文艺晚会的灯光照亮非遗街。队员们身着精心准备的客家服饰,宛如从历史画卷中走出的佳人,优雅自信地登上舞台。那服饰上,一针一线皆为匠心。繁复精美的刺绣栩栩如生,或绣着寓意吉祥的牡丹、凤凰,或绣着象征丰收的麦穗、瓜果。传统的剪裁完美勾勒出队员们婀娜的身姿,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客家先民的智慧与审美,将浓郁的地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上,队员们步伐轻盈灵动,身姿绰约。时而回眸浅笑,眼波流转间尽显温婉柔情;时而舒展衣袖,似蝴蝶振翅,又如流云舒卷。举手投足间,将客家服饰的韵味与魅力展现得入木三分,引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精彩的舞蹈表演结束后,舞台灯光骤然明亮。全体队员整齐列队,满怀深情地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歌声响彻夜空,铿锵有力的旋律中,饱含着队员们对党的无限感恩,以及对祖国的深切热爱。那歌声,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位观众心间,引发了全场强烈的共鸣。

茶香悠悠话传承,非遗技艺焕新颜

回顾前一日,在制茶工坊里,队员们跟随当地制茶能手陈有来学习了解制茶工艺。从清晨茶园中指尖轻捻茶芽,到制茶间里翻炒杀青、揉捻塑形,每一步都浸润着传承人的悉心教导。“火候、手法都关乎茶叶品质,这是代代相传的秘诀。”陈友来说道。队员们亲手操作,感受着茶叶在手中蜕变,茶香萦绕间,深刻理解到茶艺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与生活的艺术。

陈友来还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创办制茶厂三十多年并带领全家种茶、管茶、制茶卖茶的故事。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到制作工艺,从茶艺表演的礼仪、技巧到文化内涵,让队员们对茶文化、茶产业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不仅是了解喝茶的行为,更是由此衍生出的生活方式、哲学理念和审美表达,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艺术。”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并通过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此次园村非遗手工传承与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了客家非遗文化,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和感悟,以创新方式让更多人领略非遗之美,用青春的力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文/周亚伦、周小璐  图/周志鹏、萧钰泽、伍鸿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