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时代精神】我院“三下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来源:【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时代精神】我院“三下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 发布日期:2025-07-11 】

7月8-9日,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踏上红色研学之旅,先后前往园村5678时代记忆馆、赣州地质博物馆与上犹清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历史与自然的双重印记中感悟时代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洗礼。

走进时代记忆馆,重温往昔峥嵘岁月

园村5678时代记忆馆内,泛黄的粮票、古朴的煤油灯、老式收音机等怀旧老物件错落陈列,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上世纪50至80年代。学院“三下乡”带队老师左华伟以时间线和事件线为脉络,生动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这些小小的票证,在当时可是关乎家家户户生活的‘宝贝’。我国粮票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500多个市县以及一些镇、乡,甚至大企业、农场等都发行过。像票面额1市两、2市斤的粮票很常见,还有全国粮票和省级粮票之分。除了粮票,布票用来保障百姓布匹供应,油票则决定着食用油的分配,它们见证了那个物资相对匮乏但全民艰苦奋斗的时代。”队员们凑近展柜,仔细端详这些票证,想象着当年凭票购物的场景。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或是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或是用手机拍摄珍贵画面。“看到这些老物件、了解到这些故事,就像亲身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太让人敬佩了!”队员周治发感慨道。

红色走读清湖基地,感悟革命先辈初心

踏入上犹清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庄严的氛围扑面而来。在学院学工办副主任兼团委副书记尹嫒琳子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参观了历史陈列室、革命旧址等。尹嫒琳子详细介绍了清湖暴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重大意义:“清湖暴动打响了上犹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字,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烈士纪念墙前,全体队员庄严肃立,向革命先烈默哀致敬,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队员金梅娟表示:“这次红色走读让我深刻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秘地质博物馆,寻迹校史与冶金之光

走进赣州地质博物馆,队员们聚焦“辉煌矿业——赣州特色矿产资源厅”。展厅内,亚克力造型柱内填充的钨矿、铜矿、稀土矿等粉末在灯光下闪烁,宛如镶嵌在展厅里的“地质密码”,无声诉说着赣州“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传奇。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在赣州市于都县铁山垅矿山发动群众开采运输,而我们学校的历史,正是从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培育人才起步。”左华伟站在世界钨都小剧场前,随着场景中模拟的采矿声响起,讲述着那段与校史紧密相连的峥嵘岁月。

展厅的电子沙盘上,赣州各大矿区分布清晰可见,左华伟结合校史沿革娓娓道来:“看,这里是大吉山钨矿,建校初期,我们的教师团队就深入矿区,解决开采难题;这里是龙南稀土矿,学校研发的稀土绿色提取技术,为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学校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每一个荣誉背后,都凝结着师生与赣州矿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故事。”

在稀土资源展示区,队员们围着新型稀土材料样品仔细观察。左华伟进一步讲解:“学校正全力推进稀土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从实验室里的创新技术,到应用于航天、新能源汽车的稀土产品,我们的科研成果始终服务着国家战略。这不仅是赣州的宝藏,更是我们每位学子专业学习的底气与使命。”

此次红色研学活动,从历史人文到革命精神,再到自然科学与校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一次多元且深刻的教育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上犹县的红色历史、时代变迁,探索了赣州的地质奥秘,更在“辉煌矿业”展厅中,读懂了学校与地方、与国家发展血脉相连的关系,激发了强烈的爱校情怀与专业使命感。未来,“三下乡”团队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红色精神与冶金匠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邓同禄  图/周志鹏、萧钰泽、伍鸿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