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理念,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9月26日下午,我院在笃实楼301会议室开展“AI+教育”思政大讨论。学院党委书记刘传立、副院长汪小平、党委副书记温子恒、副院长金解放出席会议,各系主任、教师代表、本科生代表及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AI+教育”的融合发展、价值导向及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共同为学院教育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建言献策。会议由刘传立主持。
刘传立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开展“AI+教育”思政大讨论,既是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院探索思政教育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他希望全体参会人员立足教育本质、结合自身实践,畅所欲言、凝聚共识,为学院制定科学合理的“AI+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随后,各系主任依次汇报本系“AI+教育”讨论情况,分享实践经验与思考。土木力学系主任邓通发结合专业特色,介绍了AI技术在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尝试;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主任蒋达华聚焦AI赋能个性化教学,分析了其在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市政工程系主任李新冬从学科交叉角度,探讨了AI与本系核心课程融合的可行性;测绘地信系副主任敖建锋则围绕教学管理效率提升,提出了借助AI工具优化教学评价、学生反馈收集等工作的思路。
学生代表的发言为本次讨论注入了鲜活视角。本科生代表结合日常学习场景,分享了使用AI学习工具辅助知识点理解、完成课后作业的体验,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同学过度依赖AI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的问题;研究生代表则从科研实践出发,谈到了AI在文献检索、数据处理、实验模拟等方面的助力,以及在学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平衡AI工具使用与自主研究的关系。两位代表的发言既展现了青年学生对AI技术的接受与运用,也反映出他们对“AI+教育”潜在风险的理性思考。
在教师自由发言环节,朱南海、赵运超、谢志华、尹嫒琳子、高远红等教师代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AI+教育”的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AI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如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习边界、提升教学效率等,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削弱学生创新能力、引发学术诚信风险、导致价值观念偏差等挑战。教师们纷纷表示,在未来教学中,既要积极拥抱AI技术,将其合理融入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AI使用观念,培养自主辨别、理性运用AI工具的能力。

会议最后,汪小平、温子恒、金解放分别作总结发言。汪小平聚焦教学质量提升,强调要建立“AI+教育”的规范应用机制,明确AI工具在教学各环节的使用边界,同时加强教师AI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运用AI技术优化教学的专业素养。温子恒则从思政教育角度提出,要将“AI素养”纳入学生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AI的价值与局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责任意识,确保“AI+教育”始终沿着育人初心的方向发展。金解放从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角度指出,要以“AI+教育”为契机,推动学院学科发展与时代需求深度对接,鼓励教师围绕AI相关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赋能。
此次“AI+教育”思政大讨论的召开,不仅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明确了学院在智能时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未来,我院将以此次讨论为起点,进一步梳理总结参会人员的意见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AI+教育”推进方案,推动AI技术与教育教学、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文/左华伟 图/韩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