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做客我院卓越讲坛 解读GIS创新思维培养与AI时代人才建设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做客我院卓越讲坛 解读GIS创新思维培养与AI时代人才建设 | 发布日期:2025-09-29 】

9月27日,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国安教授受邀做客我院卓越讲坛,在三江校区带来两场聚焦GIS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学校教务处处长潘春荣出席,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等专业300余名师生参与,报告由我院党委书记刘传立主持。

以创新思维筑牢人才培养“底层逻辑”

在三江校区(东园)图书馆报告厅,汤国安教授率先开讲《GIS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养成》,提出“以创新思维为基,筑牢GIS人才培养‘底层逻辑’”的核心观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便捷化、碎片化”的挑战,汤教授直击教学痛点:“课堂教学的核心已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培养’,缺乏创新思维支撑,GIS人才将难以应对未来复杂问题。”

报告中,汤教授以GIS专业教学为切入点,系统拆解“探究、求证、发散、逻辑、逆向、批判、辩证、多学科融合”八大关键思维的培养路径。他强调:“创新不是‘无根之木’,必须扎根扎实的专业素养。”结合地理学基础理论与GIS核心概念案例,汤教授进一步指出,要通过“理论分析+创新训练”双轨并行,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锤炼思维;实验教学中需鼓励“用多模型验证同一假设”,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可落地的培养环节。这番分享让现场学生深受鼓舞,有学生感慨:“原来创新思维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回去后要把这些方法融入每门课程设计。”

以守正创新破解AI时代“变与不变”

随后,在三江校区(东园)笃实楼301,汤国安教授面向地理类相关教师带来《AI时代的GIS人才培养》报告,围绕 “守正创新为纲,破解 AI 时代人才培养‘变与不变’”展开深度解读。针对“AI、大数据重塑 GIS 学科专业格局”的时代命题,汤教授明确核心逻辑:“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 GIS‘服务地理、解决问题’的本质。”

他进一步系统阐述 GIS 人才培养的三条关键路径:一是守正筑基:回归教育本真,巩固“自然地理、地图学、空间分析”等核心课程体系,警惕“重技术轻地理”的价值偏差,强化学生对学科本质的认同;二是创新融合:将AI、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探索“地理+计算机”复合型教育团队模式;三是体系优化:构建“基础理论—AI技术—综合应用”三阶课程体系,培养“懂地理、会技术、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报告中,汤教授结合南京师范大学GIS专业改革实践,详细介绍“将AI融入《地理信息系统》智慧课程”“组建地理+计算机跨学科教学团队”等具体案例,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有教师表示:“汤教授的‘守正’让我们守住了学科根脉,‘创新’则给了我们教学改革的明确抓手。”

两场报告会全程气氛热烈,引发广大师生强烈反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3级学生李潇雨说:“汤教授的报告让我重新理解了‘GIS 学习’——不仅要学好技术,更要锤炼思维、守住初心。”测绘地信系刘星根老师则表示:“回去后会立即调整 GIS 课程内容,加入 AI 数据处理模块,切实呼应‘守正创新’的培养要求。”

此次系列报告是我院深化GIS专业教学改革、对接国家 “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AI+教育”的关键实践。报告为我院GIS学科发展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方法,后续学院将以“创新思维培养”和“AI 技术融合”为核心抓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全力培养更多“懂地理、精技术、会创新”的GIS人才,为国家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文/刘德儿  图/郭宇薇、赖倩)